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解析北京三十五中经验 探寻未来教育新特征 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讨会在京召开

12/20/2018 6:00:00 PM 阅读:6566次



随着高中入学政策的调整,身处同一间教室的学生可能学业成绩悬殊,学校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因为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有效周期越来越短,学校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12月20日,“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讨会”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北京三十五中研究成果发布会举行,专家与一线工作者共同研讨新时代普通高中如何以变革应对挑战。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学会、西城区教委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涛、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唐亦勤、城区教委主任赵蓬欣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他们表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教育必须从“育分”走向“育人”;加上当前高中招生政策的均衡倾向,以及推进中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等,都要求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而三十五中近些年在育人方式改革方面做出了先行性探索、形成独具特色模式,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解析三十五中经验,促动大家的研讨与交流。

赵蓬欣主任

唐亦勤副会长


马涛副院长


在会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以《为每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为题,系统阐释了三十五中近年来在育人方式变革方面开展的探索与总结的经验。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三十五中近年来着力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对核心课程进行分层分类设计,着力打造科技与创新、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以及生涯与发展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而个性的发展需求。课程创新的基础上,学校2015年逐步推行“走班制”“学部制”“导师制”“学长制”“学分制”改革,帮助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形成独一无二的课程菜单和发展路径。


在主报告后是两节观摩课,其中董志军老师带来了高二数学A+层的探究课《从圆到椭圆》,吴静瑾老师带来了高三项目班语文课《细读<白光> 问道<呐喊>》。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建构知识、提高生成,他们的教学理念和能力获得与会者好评。

董志军老师

从圆到椭圆

吴静瑾老师

细读<白光> 问道<呐喊>

在观摩课后,学校开放了科技与创新、人文与社会以及艺术与审美三大类24节特色课程,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课程令与会者赞叹。






下午,师生们以圆桌论坛的形式,讲述了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变革、制度重建三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以及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独特影响,并与现场听众互动交流。一位与会者表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长期彷徨到底该带孩子应试还是为孩子创造更多体验机会,在听了三十五中学生的成长故事与感悟后她坚定了方向:“非常感谢三十五中提供这样的平台与机会,学校的这些探索对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父母都有启示价值。”《比较教育》执行主编鲍东明博士、中国教育学科院副研究员杨清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郑葳博士作为点评专家,对学校三个领域的改革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

重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的

探索与构建

鲍东明博士

杨清博士


郑葳博士

2015年,三十五中加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作为项目首席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经过数年研究总结,学校今年正式出版了课题成果《勇毅笃行 大志大成——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研究》一书,当天举行了新书首发式。研讨会上,裴娣娜教授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成果,对三十五中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学校在多样化办学体制、多元立体课程体系、课堂留白的探索以及综合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开拓性研究,“通过学校教育改革,为学生成长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探索学校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之路。”


勇毅笃行 大志大成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研究

作为会议的主办方,中国教育学科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研究员表示,他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研讨会发掘、推广学校经验,总结不同学校的模式,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他认为三十五中的改革是带有前瞻性的、预见性的,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的鲜活样板。

陈如平主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