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返校记

11/22/2018 4:23:00 PM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 阅读:5044次

返  校  记

作者:70届六连四班 王铁明 / 编辑:胡晓梅 吕曦 / 校对:恽阮 张大陆

返校对每个学生都是最稀松平常的事。而对我们这些人,返校的路却是那样漫长。说漫长不是指里程,不是指时空,而是指心灵,是心路里程。

我们是三十五中七零届六连四班的同学,从学校毕业已近半个世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小学没有毕业就升入了中学,中学没有毕业又分配了工作,工作还没结束有的人又下岗。这段经历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又由于五十年来大部分同学从离开学校就因为各种原因从未来过。这就是我们这次聚会想回学校看看的原因和理由。

DSC07016.JPG

我们几位筹备组的同学把返校活动的计划向校史办的老师介绍之后,得到了非常具体的指导和非常有力的支持,于是便有了525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聚会和返校活动。

五月的天空艳阳高照,五月的空气格外清新,五月的鲜花争相恕放,五月的同学精神倍增。左兵顺同学放弃公司的事务,连夜乘高铁从横店赶到学校,王红军同学坐飞机凌晨一点从海南回到北京,失联多年的纪弘同学从甘肃偏远的乡村被我们找到并请到北京,高晓莲同学更是早早就从大洋彼岸赶回祖国并参与了这次聚会的策划活动。尽管大部分同学生活在北京,但从昌平,房山,通州,大兴赶到学校,对已领了老年证的人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年近九十的任佩璋老师,步行从家里走到了学校参加我们的活动。

viewfile (31).jpg

活动通知是九点在学校门口集合,杨正维同学七点就从房山赶到学校,渴望回到母校见到同学的心情难以言表。校史办的几位老师和为大家照相的摄影师更是早早就等候在学校门口,欢迎同学们的到来。

五十年再聚首,众少年白了头。当年的姑娘小伙儿,如今已雪染双鬓,满目沧桑。大家互相指认,洒泪相拥。情之真,意之切让人终生难忘。如果不是校史办几位老师的劝导,估计一上午也走不进校门。非常感谢学校的领导,把平时接待贵宾的第一会议室提供给我们,做为我们返校活动的活动中心。更感谢校史办的主任、老师,把我们不经意提出的毕业证问题做出弥补,让我们惊诧不已,像一群走失的孩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一纸证书温暧了每位同学的心房!

DSC06953 拷贝.jpg

遵义楼前合影是活动的第一项内容。遵义楼又称志成楼,更是能勾起我们对老校舍回忆的唯一建筑。我们七零届当时共有十个班,分为两个连,我们连是六连,任佩璋老师是我们的连长,也就是现在的年级主任,即要管学生又要管老师。我们上课的教室在北院,紧挨着志成楼。当时志成楼是学校总务、财务和学校领导办公的地方,新校舍把志成楼原封不动搬过来,深得人心,更是一种精神传承。记得老校长朱丹的一道算术题----4X8=35。意思就是三十五中不要老排在四中八中后面,而是要超过,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今天的母校正朝着老校长的理想,一步步前进!

DSC06971.JPG

金帆音乐厅并不是返校活动的重要内容,因为要有学生演出和排练,我们也就匆匆而过,不必久留。龚慧敏同学的一段红绸舞让大家赞叹不已,更勾起了我们的一段段回忆……

那时学校条件很简陋,不要说音乐厅,连一个像样的音乐教室都没有,也许有,有还是没有记不清了。但学校组织排练了一组大合唱《全世界少年儿童热爱毛主席》记忆犹新。

因时间关系十大实验室我们只参观了两个。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超一流的学生。我们对在母校学习的孩子羡慕不已,更对母校的将来充满信心。不敢回忆更不想回忆我们当年的学习状况,但我们走出学校在各行各业都是中坚和骨干,高晓莲同学出任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教授,经常回国与各大院校交流授课。还有同学担任过各自单位的领导而无一腐败堕落。

我们可以自豪的对母校说:我们不是精英,但我们曾是共和国的脊梁!我们缺少系统的文化教育,但我们不缺少祖国和母校的教养。

参观还在继续,但已接近尾声。最后在鲁迅文学馆即学校的图书馆又一次放慢了脚步,一是怕打扰正在看书的孩子,二是真想坐下来看一看书。

移步出图书馆又回到了第一会议室,完成了我们活动的最后内容,录下每位同学的一句话和音容笑貌,为返校活动的后期制作留下宝贵的素材。

viewfile (50).jpg

想说再见并不容易,但和母校再见并不再难!

祝母校九十五周年生日快乐!

2018年10月22日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校徽.jpg